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尿路上皮癌(UC)是一种高度复杂且具有遗传多样性的恶性肿瘤,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U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基因组的突变和复杂结构变异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APOBEC3家族的胞嘧啶脱氨酶,这类酶通过促使胞嘧啶向其他碱基突变而形成特异性的突变模式,在尿路上皮癌中尤为突出。这种突变机制不仅影响癌症的进展,还与治疗耐药性的形成有密切联系。然而,对于内源性突变因子(如APOBEC3)与外源性治疗(如化疗)的相互关系及其在UC进化中的作用,学术界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此外,染色体外DNA(ecDNA)等复杂结构变异如何影响UC的进化和耐药性也是亟需深入探索的问题。
为应对此类挑战,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Bishoy M. Faltas研究团队在《Nature》中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了多例尿路上皮癌样本,深入探讨了APOBEC3引发的突变以及化疗对这些突变的影响。团队采用了连接平衡分析(JaBbA)工具调研复杂结构变异,尤其是ecDNA的形成。研究还利用长读长测序技术具体描绘了ecDNA的环形结构,并证实了CCND1 ecDNA在增强治疗抗性方面的潜力。这些发现为理解尿路上皮癌的演变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开发新型疗法指明了方向。
研究人员首先分析了77个UC肿瘤样本,结果表明,APOBEC3酶引发的单碱基替换占据了显著的突变率。尤其是在化疗后的样本中,铂类化疗相关的突变特征变得尤为突出。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者清楚地描述了突变发生的时间序列:APOBEC3诱导的突变在早期肿瘤阶段占主导地位,而化疗引发的突变多为晚期。这种动态变化彰显了化疗在促进癌症进化中扮演的双重角色,即作为治疗方法和进化驱动力。
在对DNA不稳定性及其引起的复杂结构变异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JaBbA工具全面解析了这些变异的形式和可能诱发的后果。大多数样本显示出复杂的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碎裂和断裂-融合-桥接等现象。与TP53基因突变关联的样本特别显示出显著的基因组变化,进一步揭示了基因组稳定性基因对复杂变异起到的重要影响。此外,APOBEC3和化疗在ecDNA上的突变分布特征也成为分析焦点,强调了APOBEC3在ecDNA形成中的可能作用。
接着,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了UC中由ecDNA驱动的癌基因扩增现象。通过精细的工具和模型验证,研究表明CCND1基因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在导致治疗抗性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特别是在受到系统治疗压力时,CCND1 ecDNA变异结构的复杂性和数量均显著增加,表明其在耐药性中的适应性储备功能。
最终,通过实验模型,研究团队证实了CCND1 ecDNA的获得能够提高肿瘤细胞的治疗耐药性,这为未来针对尿路上皮癌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靶点。此次研究通过详细解析突变和结构变异,揭示了UC进化的基本机制,为尿路上皮癌的诊疗和药物开发带来了新希望,也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