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Genetic biomarker study of sunvozertinib for clinical prognosis and prediction in NSCLC with EGFR exon 20 insertion mut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聚焦于舒沃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xon20插入突变(exon20ins)的疗效。
在研究中,通过PCR分析发现,在85.7%的患者中,循环肿瘤DNA(ctDNA)中的EGFR exon20ins等位基因浓度随时间显著下降,并在使用舒沃替尼仅一周后便开始清除。此外,研究指出,获得性EGFR C797S突变可能导致对舒沃替尼的耐药性,研究人员因此正在积极探索能够克服这类耐药性的治疗策略。
背景介绍
现有数据表明,EGFR exon20ins约占非小细胞肺癌病例数的2%,这一突变的多个亚型可能导致治疗上的困难,而针对其有效的靶向治疗手段仍未有广泛研究。目前,评估肿瘤基因突变多通过肿瘤组织分析,这一方法虽然精准,但在临床操作中面临着侵入性强、成本高以及时间耗费等问题。相较之下,血浆循环肿瘤DNA(ctDNA)提供了一种微创的基因检测途径,尤其在肿瘤异质性较高的情况下,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病情进展。
克服耐药性的探索
为了寻找舒沃替尼耐药的潜在解决方案,研究团队考察了一种新的策略,即使用靶向C797S突变的第四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然而,BDTX-1535在实验中未能显示出预期的疗效,可能源于其缺乏针对EGFR exon20ins的活性性能鉴别。面对这一结果,研究人员转而尝试化疗联合策略,搭配JAK抑制剂戈利昔替尼和铂类药物以对抗耐药性。这项方案在以EGFR exon20ins和C797S双突变细胞建立的实验模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总结
总之,通过对舒沃替尼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基因生物标志物分析在携带EGFR exon20ins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该分析不仅帮助识别耐药机制,还为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
尽管这项研究为舒沃替尼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但其结果还需更多的临床验证和实践应用。研究团体期望通过对患者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进一步推动这种靶向治疗方案的发展与完善。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